中文名称 : F-CK-1战斗机
研制时间 : 20世纪80年代
服役时间 : 1992年
定型时间 : 1989年
国 家: 中国
简介 研制历程 设计特点 动力系统 武器系统 改进发展 总体评价 性能数据
“经国号”战斗机是中国台湾地区于20世纪80年代针对解放军开始大量装备的歼-7、歼-8战斗机和对地攻击飞机、依照“先进战斗机计划”在美国力量帮助下研制的战斗机定名为IDF计划总的目标是研究一种防御性的战斗机,力求在质量上取得优势。该机在服役之初曾领先于大陆空军的歼-6、歼-7和歼-8早期型战斗机,但随着解放军空军新一代战机全面换装,该机目前性能上已经落伍。进入21世纪后,台湾开始寻求改进IDF战机,重点提升其航电系统和对地攻击能力。改进后的战机称为F-CK-1C/D“雄鹰”。
20世纪70年代末期,台空军现役的F-104、F-5日渐老迈,更新替换的机种一直没有着落。当时台方最佳的选择是美国刚研制成功,先进程度仅次于f15的F-16A/B战斗机,但美方拒绝出售。美国原本还有另外两种专为出口而研制的低档战机F-20“虎鲨”(F-5战斗机的改进型)和F-16/79(换装低性能的J-79发动机的F-16)。本来台方“退而求其次”也是挺好的选择,诺斯罗普公司的F-20堪称一款性能优异的战斗机,这得益于其采用先进的F404涡扇发动机,加力推力可达71.1千牛(约合7255公斤),为其赢得了当时“世界上紧急起飞最快,对地攻击最准”的美誉。可以看出,F-20是一种非常适合在台湾地区使用的防御性战斗机,很对台湾军方的口味。并且台湾装备了大量的F-5战斗机,对于换装改良自F-5的F-20来说也显得很便利的事。在同样是渴望大捞一笔的诺斯罗普和通用动力眼中,急于“消费”的台湾军方真好似一只“肥羊”。1980年,这两家美国军火巨头各自委派了一名副总裁抵台与台湾当局磋商售机计划。wuQI.ttcx.NeT编辑
但1982年中国与美国签订了8·17公报,美方因此暂时停止了向台售武。美国政府的这一政策对诺斯罗普而言不啻是一场灾难。由于4架F-20原型机中的2架相继坠毁,首席试飞员不幸身亡等一系列变故,F-20最终没能获得一份订单而于1986年无果而终,诺斯罗普为此投入的10亿美元巨资也一并付之东流。同时解放军空军的歼-8高空高速战斗机研制成功,歼-7系列进入成熟阶段,对台湾的威胁越发增大。眼见美国政府与中国大陆关系的变化,台湾当局深刻体味到了“世态炎凉”与“人情冷暖”。面对日益老化、破败的F-104、F-5机群,台湾当局一筹莫展。本想依靠“老美老板”实现“军事现代化”武力对抗祖国的台湾当局只好硬着头皮,咬定牙关在无奈与失落或许还多些愤怒和恐慌中面对国际政治形势变化的压力。出于对自身利益、出路及安全的考虑决定自行研制新一代喷气战斗机。当然美国当局及各大军火厂商在背地里承诺给予台方充分技术支援。
台先进战斗机计划1983年展开,战斗机定名为IDF(Indigenous Defence Fighter 自制防御战机)。计划总的目标是研究一种防御性的战斗机,针对目标为解放军大量装备的歼-7、歼-8战斗机和对地攻击飞机,力求在质量上取得优势。总研制计划称为“安翔计划”,内辖四个子计划,分别是空气动力和机体设计的“鹰扬计划”,先进发动机的“云汉计划”,飞行控制和航空电子系统的“天雷计划”,最后是自行研制空对空导弹的“天剑计划”。整个研制计划最终耗费超过10亿美元。 最早对IDF进行曝光的是美国合众社于1988年6月24日的一期报道。该报道称台湾工程师在位于得克萨斯沃思堡的通用动力F-16飞机制造厂学习设计高性能战斗机。同年底IDF正式公开露面,1989年5月28日完成了首飞。1994年首批生产型共20架IDF由汉翔集团支付驻防于台中清泉岗空军基地的第8飞行中队。至1999年底停产,IDF共计装备台军130架。可以讲,在整个IDF计划中,美国政府的立场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美国人采取了一种既不“触怒”中国政府又可高效“协防”台湾的策略。不仅进一步武装了台湾,而且使得台湾拥有了设计、生产先进战斗机的能力,从而将台海局势引向“不统不独”的方向,最大限度地保障美国在东亚地区的利益,实属恶毒。 为了集中全台湾的科研力量完成IDF战斗机,台当局斩除户系派别阻挠,于83年将隶属空军总部的航空发展中心合并到中山科学院中。当时航发中心人员为此还有被“降格”的想法。
准备阶段的另一件大事是台方选定美国通用动力公司为主要技术支持提供商,主要参与“鹰扬计划”。当时通用动力公司研制了F-16战斗机,诺思罗普公司则研制了F-20。后者是台空军主力战斗机F5E的母公司,与台方合作是轻车熟路,性能不太先进的F-20在政治层面也较为容易躲过大陆方面的压力。但是,台方考虑到F-20当时一架都没有卖出去(至今F-20外销量仍为0),诺思罗普公司很可能为了F-20的前途考虑,在援助台方自行研制战斗机时留一手。用当时台军方决策人之一郝柏村的话说:“我不放心,因为没有人会笨到替买主设计新飞机,而扼杀自己产品的市场。”最终台方选定了通用动力,这使得IDF在很多方面有模仿F-16的痕迹。武器大全
通用动力公司在IDF计划中的角色不容忽视,可以说没有通用动力,IDF恐怕永远飞不上天。台方与通用动力85年签订的具体协议规定:研发经费及风险完全由台方负责;美政府同意通用动力公司人员以个人身份来台,按照F-16的研制模式与经验参与工作,技术出口许可由美政府分阶段核准;美政府和通用动力公司同意,IDF战斗机尽量采用F-16零部件;相关软件设计第一阶段由通用动力公司负责,再就台方维护能力转交台方,第二阶段再台方依台方武器系统自行深入发展。从上述条约可以看出,IDF从根本上来说是美国援助的成果,台方在其中起的是辅助作用。台方唯一真正的独立研制内容是相关软件开发的第二阶段。当然,这不是说台科研力量一无是处,但无疑美国技术力量起的是核心作用。
美方百余来台赴台技术人员中,有现职人员,也有退休人员。对于退休人员来说,IDF计划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为他们的退休金增加了不少数字。台方还在台中清泉岗营区,专门兴建了供美方人员和家属居住的符合美国生活习惯的社区,生活购物、体育娱乐设施齐全。 IDF在设计之初统共考虑过四种设计方案,而最终的结果是将四个方案进行了合理的整合,既考虑了气动、结构的先进性,又照顾到了研发的成本及技术风险。最终确定的IDF气动外形虽有妥协,但仍具备第三代战斗机的水平。采用了双发、翼下两侧椭圆形固定进气口、中等展弦比中等后掠角中单翼、单垂尾、翼身融合的布局。机翼前缘融有全翼展前缘襟翼,后缘为全翼展襟翼,外侧为襟副翼。机体大部分采用金属结构,计划逐步增用复合材料。可收放前三点式单轮起落架,前起落架向前收,主起落架向内收入进气道侧面。有着陆尾钩,可利用跑道上的应急阻拦索。增压和空调座舱采用航空研究公司的空调系统。数字式电传操纵系统用右侧驾驶杆,装抗高过载大倾斜角座椅,采用马丁·贝克公司Mk12零零弹射座椅。by wUqi.TtCX.NeT
各子系统研制成功后,89年5月28日IDF首飞。随后一架IDF原型机试飞失事坠海,试飞员伍克振上校死亡。94年IDF进入批量生产阶段。最初生产量定为250架,计划月产3至5架,持续生产五年。但后来台方获得了更先进的F-16A/B和幻影2000-5,IDF的定单随之减为130架,已全部生产完毕。目前IDF配备于台中清泉岗的第3联队和台南的第1联队。 作为台湾第一种“独立”研制的战斗机,IDF对台军方和科研机构固然有其特殊意义。IDF诞生在美国的支援和限制的矛盾统一之中,性能上有突破也有妥协。相对于其既定对手歼-7、歼-8而言,IDF在雷达火控、中距空空导弹、电子设备方面占有较大优势,在中低空机动性能方面能打个平手。但随着解放军战斗机性能的提高,尤其是苏-27SK和苏-30的引进,IDF就远远不堪重任了。当然台方一早就不打算让IDF独撑大局,F-16和幻影2000-5才是台空军的核心力量。总的来看,IDF作为台方一种防御性的战斗机,还是够用的。
IDF的总体设计具有典型的第三代战斗机的特征,采用了当时非常流行的边条翼正常式布局,肋部进气,翼身融合设计,单垂尾,双发。先进气动设计的优点就不再赘言了,总的来看,设计者追求机动性的意图非常明显。唯一不那么令人满意的恐怕就是双发设计了。对于这种轻型飞机而言,付出的阻力、重量上的代价都是得不偿失的。不过,对于设计人员而言,也确实是迫于无奈,因为美国人不肯提供大推力涡扇发动机,只能拿到小推力级的TFE-1042-70,比首选的F404差远了。这后来也成为后来IDF被抨击的主要靶子之一。
虽然有通用动力公司的人作顾问,也提供了F-16的设计图纸作参考,但IDF的机翼设计却不像F-16,反而和F/A-18类似,采用边条翼加中等展弦比小后掠机翼,其机翼1/4弦线后掠角非常小。这种设计意味着什么呢? 大迎角时,边条翼涡流对机翼产生的有利干扰随机翼后掠角呈驼峰形变化,在大约40度后掠角左右达到最佳。这主要是由于小后掠角机翼大迎角性能不好,失速迎角小,即使结合边条翼也效果不彰;而大后掠角机翼大迎角性能好,大迎角时其自身的前缘涡流同样可以起到边条涡的作用,边条翼虽然也起了作用,但相对作用较小。因此,第三代战斗机采用边条翼布局的多结合40度左右的后掠翼,以期获得最大的有利干扰。例外的迄今为止就是F/A-18和IDF。
中等展弦比小后掠机翼具有升力系数大,升力线斜率高的优点。对于要求从舰上短距弹射起飞的F/A-18而言,采用这种机翼设计可以理解。没有这种要求的IDF采用这种设计,就颇为耐人寻味了。这种机翼即使有边条翼有利干扰,失速迎角也不会很大。但在失速之前,它的升力系数较大。在亚、跨音速区,其诱导阻力较小,最大升阻比大(主要是诱阻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大展弦比导致其超音速零升阻力系数大,超音速时焦点后移量大,配平阻力也将加大。由于影响超音速性能的主要是零升阻力系数和最大升阻比,因此这种机翼的超音速性能并不好。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推论:IDF的设计性能优势区是中小迎角,亚音速范围。由于边条翼的涡升力作用不明显(很大程度上只起延缓机翼失速的作用),机翼大迎角升力特性相对较差,可以预计其典型的近距空战战术是基于常规机动。而对于超音速性能,IDF顾及不多。如果要执行高速截击任务,IDF就比较吃力了。
关于IDF的翼面积中有3个数据流传较广,一个来自台湾网站:24.26平方米,一个来自国外一英文网站:24.2平方米,另一个是大陆出版的1999年版《简明世界飞机手册》:21.00平方米。考虑到手册的权威性,这里暂时采信手册的数据21.00平方米。
这个翼面积相对较小,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采用中等展弦比小后掠机翼所致。考虑到这种机翼的超音速性能不佳,笔者认为,机翼面积的选取有向超音速性能折中的意味。因为作为强调机动性的战斗机,低翼载是当时技术条件下追求的重要参数之一。只是飞机的零升阻力和诱导阻力都是和机翼面积直接相关的。为了降低翼载而加大翼面积,必然导致阻力增大,不利于改善飞机本来就不甚出色的超音速性能。不过这样一来,IDF的翼载明显偏大,正常起飞翼载即达453.57(千克/平方米),空战翼载也达416.43(千克/平方米)。即便按照最大的翼面积计算,也分别达到392.62(千克/平方米)和360.47(千克/平方米)。这将严重影响IDF的盘旋性能,特别是瞬时盘旋性能。
IDF的根梢比不大,这也是这种机翼的典型特征。根梢比变化对机翼性能的影响类似后掠角。此外,根梢比小的机翼,翼尖气流不易分离,有利于飞机纵、横向稳定;但同时也造成机翼弯矩大,结构重量增加。IDF原本采用全金属结构,这种设计对飞机重量无疑有不利影响。IDF结构超重,这也是影响因素之一。虽然后来在尾翼和襟副翼上采用了复合材料,但飞机重量依然居高不下。天天查询wUqI.tTCX.NET编辑
直轴平尾是美式飞机的传统设计。台湾空军原来使用的F-5E就是直轴平尾,F-16也是直轴平尾,应该说,这对IDF的平尾设计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这种平尾重量轻,受力简单,对机身结构设计有利。不过,由于后掠角不大,其颤振特性较差,一般都会采用切尖或配重方式来改善。只是,IDF的设计人员似乎对此太大意了。早期六架原型机中,平尾没有采用两种改善方式当中任何一种。结果很快就付出了代价——10002号原型机和试飞员武克振上校丧生。印象中,似乎是跨音速飞行时机翼尾流引起平尾颤振,造成一侧平尾结构损坏,导致飞机失控。事后IDF全部采用切尖平尾,并加大了平尾下反角。by ttCx.Net
IDF采用肋部进气的固定式正激波进气道。由于有边条提供预压和遮蔽,这种进气道的大迎角进气效率较好。只是,固定式正激波进气道的高速性能不好,超音速时阻力大增,发动机推力下降。IDF采用这种设计固然有简化结构、减轻重量的企图,但采用此类设计的战斗机一般都不强调截击能力,而IDF
却不能不考虑——在IDF之前,有F-5E和F-104G搭配,由F-104G担负拦截任务,IDF却没有可供搭配的机型。就笔者所知的皮毛,当初方案论证时似乎有可调进气道方案,为何最终放弃?是否有考虑到设计超音速可调进气道的技术风险问题呢?大陆造了几十年战机,真正自行研制的超音速进气道恐怕还是刚刚公开的歼-10——到目前为止还没听说有谁指出歼-10的进气道是仿制谁谁谁的。以汉翔和“中科院”当年的技术水平和设计经验,自行设计超音速进气道实在有点勉为其难了。F-16虽然设计出色,也同样是正激波进气道。以美国人的习惯,也不会轻易将进气道设计技术教给台湾。(wUQi.TtCx.NET)
说到底,其实是一个权衡取舍的问题。以IDF的情况而言,采用固定进气道是利多于弊。不过,对于可能是今后十几年内唯一的制空战斗机而言(以当时的形势来看确实如此),要牺牲相当的超音速性能来换取更好的亚音速性能和更高的可靠性,设计人员需要有相当大的勇气和魄力才行。
在发动机“云汉计划”方面,IDF计划选择了与美国盖瑞公司合作研制TFE-1042-70发动机的计划。台方曾经 TFE-1042-70发动机by ttCx.Net
非常渴望能得到当时极度先进的美国F-404涡轮风扇发动机,但是因为8·17公报的关系,美国极力压制对台军售技术水平,F-404的梦想也就泡汤。另外在初期的“鹰扬”计划中,曾计划仿制以色列“幼狮”战斗机及其J-79发动机。J-79是美国F-4战斗机的发动机,在当时性能已经比较落后,推重比仅1:4.5。因此美政府一批准盖瑞公司与台方合作,台方即放弃了原计划,转向了推重比达1:6.95的TFE-1042发动机。TFE-1042-70型发动机的前身是由美国爱理得西格诺公司的加雷特分公司与瑞典沃尔沃公司为争夺JAS39的动力装置在民用TFE731发动机的基础上发展的TFE1042型军用发动机。后来JAS39选择了RM12型涡扇发动机,使得TFE1042险些胎死腹中。1982年,加雷特公司与台湾航空工业发展公司共同组建了国际涡轮发动机公司,并以TFE1042为原本,开发了TFE-1042-70发动机。由WUQi.tTCX.nEt编辑
TFE1042-70的涵道比由TFE1042的0.66降至0.45以适应战斗机的需要,并采用了模块式设计,先进的数字控制系统,使得该发动机的操作十分灵敏。由慢车到加力推动力只需要5秒钟,而由慢车到最大推力只需4秒。并且检测、维护方便,可靠性高。TFE-1042-70发动机的性能诸元如下:直径0.605米 长度3.404米 涵道比0.45 推重比6.95 单台推力42.95千牛(约合4383千克)。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TFE1042-70的推力较小,与同代先进战斗机的动力装置相比差距较大。这一差距必将直接影响到IDF的机动性能。在其加工推力的工作状态下,IDF空战推重比只有0.919(空战起飞重量9534公斤),而在最大起飞重量状态下的推重比只有0.73。如果实际情况确实如此那IDF真可谓徒有其表了,广大军迷认为这正是IDF的最大垢病。其实,IDF在正式装备台军后对TFE1042-70进行了重大改进(改型编号是TFE1088-12),改进的结果是使TFE1088-12的加力推力提高到了54千牛(约5512公斤),提升幅度高达26%,如此一来,IDF的推重比得到了显著提高,空战推重比为1.16,最大起飞重量状态下的推重比为0.92,已经达到第三代战斗机中的较高水平。
最后研制成功的IDF战斗机满载燃油、无外挂时净重8618.4至9072千克,这样两台TFE-1042-70能使IDF整机推重比上到0.925。因为IDF主要用于对空防御作战,一般只携带重量不大的空对空导弹,总的来说,推重比还是够的。对比大陆方面的主力机型,例如歼-7、歼-8,IDF在动力方面还是不落下风的。“云汉计划”至此基本完成。天天查询wUqI.tTCX.NET编辑
“天雷计划”产生了IDF的机载雷达“金龙-53”(GD-53)型。实际上该雷达是美国APG-67脉冲多普勒雷达的改进型。 IDF战机与“天剑”Ⅱ空空导弹
GD-53机载雷达发现空中目标的距离约75千米(目标的RSC为5平方米),捕捉概率为80%,并可同时跟踪10个目标。GD-53雷达在采用边扫描,边跟踪的工作模式时,搜索角度为40度左右,这样小的搜索角度对于发现目标不利,也几乎谈不上空?空导弹的大离轴发射,但是GD-53的对地作战能力很强,对水面目标的发现距离可达148千米,跟踪距离为74千米。
GD-53机载雷达的15种工作模式分别为:1)下视搜索、同时测距;2)上视搜索、同时测距;3)速度搜索;4)边扫描边跟踪;5)空中格斗;6)单目标跟踪;7)状况观察;8)自适应搜索;9)真实波束地形测绘;10)多普勒波束锐化;11)空对地测绘;12)面动目标指示;13)面动目标跟踪;14)海面目标搜索;15)冻结。对空最大搜索距离为148千米,对地最大搜索距离为67千米,对5平方米目标的搜索距离40到50千米。GD-53雷达由天线、发射机、信号处理机和计算机四个可更换模块组成,其总体作战效能与俄罗斯费佐伦公司研制的ZHUK-8-2脉冲多普勒雷达相当(我国已引进该技术并应用于J-8IIM上),但是可靠性比后者高出许多,其平均故障间隔时间为235小时,峰值功率3.6千瓦。上述指标远远优于解放军早期的歼-8II所采用的雷达,即使与目前解放军最先进的战斗机雷达相比,至少是不分高下。 IDF的航空电子系统包括多功能平视显示器,两台多功能显示器,H423型激光陀螺惯性导航系统,雷达警告接收机,以及电子对抗装置。飞机控制系统采用美国爱理德-西格诺公司本迪克斯分公司的三余度数字式电传线控系统,采用模块设计,由三台计算机控制,尺寸小,全重仅20多公斤,维修方便。操纵系统为类似F-16的双杆式,座舱右侧为操纵杆,左侧为推力杆,飞行座椅向后倾30度,以提高飞行员抗过载能力。天天查询武器大全
“天剑计划”为IDF提供了天剑-1近距格斗空空导弹和天剑-2中距空空导弹。前者相当于AIM-9L/M“响尾蛇”导弹,具有全向攻击能力;后者相当于AIM-120,主动雷达制导,射程为70千米,采用了摩托罗拉的主动雷达制导头(该头于AIM-120制导头竞争中落败)。由于具有主动雷达制导能力,是国军目前最具有优势的空战武器。天剑II型采用冷发射方式,飞行初阶段惯型制导,距目标18千米时,弹上主动雷达开机。对直线航迹战斗机目标迎头射程为50千米,对大型目标达60千米。在这里有必要对中距导弹的制导、控制方式进行一点简短的说明,中距导弹的飞行初段共有三种制导方式,即惯性指令,惯性以及追踪干扰源。前一种方式要求载机对目标进行必要的照射,以修正导弹的航向,直至导弹雷达开机,此种方式虽不要求载机对目标进行持续照射,但采用该方式制导的导弹显然不具备“发射后又不管的”的能力,而且载机实施多目标同时攻击的能力也必将大打折扣。而采用后两种制导方式的导弹在其有效发射距离内却具备“发射后不管”的能力。这一点正是天剑II型的突出优势。尽管如此,天剑II仍存在造价高(每枚100万美元以上)、性能有限(与AIM120、MICA相比)的缺点,所以产量极低,只生产了区区40枚,用以装备IDF机群。
另外IDF上还装有一门M61A1 20mm“火神”加特林炮,安装在左边条根部,备弹400发。共有8个外挂点,两个翼尖挂架能挂天剑-1,两个机身腹部串列挂架可挂2枚天剑-2,或一枚“雄风”反舰导弹或一个1250升副油箱。左右机翼各有两个翼下挂架,外侧可挂空空导弹或反舰导弹,内侧可挂副油箱。可挂载的其它武器有航空炸弹、LAU-3A 70mm“九头蛇”火箭弹19联装发射器、CBU-20子母弹、激光制导炸弹、AGM-65“小牛”空对地导弹。
2002年7月,台湾航空工业发展公司(AIDC)授予英国宇航BAE系统控制公司710万美元合同,对IDF的飞行控制计算机进行升级改造。 1984年AIDC公司已经与BAE系统公司展开合作。此次合同包括工程设计、开发,以及飞行测试硬件的交付。BAE将提供基于32位PowerPC处理器的飞行控制计算机,将对计划于2004年开始的两年期飞行试验计划提供保障支持。试验将动用6台新型计算机,如成功通过飞行测试,台方会订购总数约 130台计算机,以替换现役的旧式16位计算机。
2002年底,台湾传媒纷纷披露部分汉翔公司研发中心中负责IDF战斗机的职员离职转赴韩国,协助韩国发展T/A-50教练机。汉翔公司对外表示确有此事,但离职人员并非该公司技术顶尖者。但目前负责研发IDF的三百多名研发中心成员,因为汉翔将分拆成五个公司分别民营化,已有大量流失的迹象。由于台湾政府、军方已确定不再自制战机,因此这批研发人员已有多年无用武之地。此外国防部当初允诺由汉翔研发二代教练机的计划,也没有了下文。(TtCx.net)
台湾军方于2003年10月透露,根据“翔升”计划,台湾IDF战斗机将进行系统升级,增加对地攻击以及反辐射能力。“翔升”计划为期7年,耗资70亿新台币,已从两年前开始,现由中山科学院以及IDF战斗机的研制者--台湾航空工业开发公司共同承担,2004年将开始升级IDF。目前的单座与双座型 IDF将升级为新的型号IDF-C与IDF-D。升级的IDF战斗机将装备台湾军方中山科学院研制的若干新型武器系统,包括燃气弹、反辐射导弹以及为攻击机场而专门设计的一种导弹。这些武器系统将大大提高IDF战斗机的作战能力,IDF战斗机目前主要装备美国制造的“响尾蛇”导弹以及台湾的“天剑I”与 “天剑II”空-空导弹。此外,新型IDF战斗机还将增加油舱容量或具有空中加油功能。中山科学院负责新武器的研制以及将其与IDF战斗机集成,航空工业开发公司则负责IDF战斗机结构调整,使其适合新的飞行控制系统、武器系统以及雷达系统的安装。过去两年,主要集中完善计划与新型IDF战斗机的性能指标 (与A型、B型截然不同),这些准备工作已于今年如期完成。因此,明年将开始进行升级。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军方官员称,航空工业开发公司将在实验的基础上,先开始两架IDF战斗机的结构调整。他指出:“这两架IDF战斗机将成为C型与D型IDF战斗机的样机。这项工作将在2005年以前完成,然后进行地面与空中测试。如果样机通过测试,他们将成为IDF战斗机升级的模型。但受预算的限制,只有部分IDF战斗机将进行升级。”尽管升级计划如期进展,但还是受到“立委会”下属“国防委员会”一些委员的联合抵制,“国防委员会”冻结“翔升”计划预算近一年之久。其今年的10亿新台币预算在去年底前才通过,但仍处于冻结之中。这笔预算在本周的“国防委员会”少数人会议期间才得以最后批准。航空工业开发公司拒绝透露什么人反对该计划以及他们这么做的原因。 2004年3月,台湾传媒称中山科学技术研究院(CSIST)开发的空射反辐射导弹(ARM)将装备于台湾空军。ARM即“天剑IIA”。这一导弹经过多年的秘密发展,已进行了广泛的地面和空军测试。台湾方面认为,ARM的存在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这种攻击性武器将引起大陆的不满。台湾也在密切关注台湾海峡的制空权,以便在与大陆发生任何未来冲突时,台湾空军能利用ARM进行回击,从而使空军能在本土进行空中作战。“天剑IIA”采用“天剑II”的弹体设计,配备新的制导设备。从制导头带凹槽的外型来看,可能采用雷达加红外的复合制导头。CSIST证实,为该弹研制的先进冲压式发动机也在发展,现已完成几次点火试验。天剑IIA将装备于“经国号”战斗机上,一架飞机能挂载4枚。 2004年12月,台军机密研发多年,代号为“万剑计划”的“机场遥攻武器”首度曝光。在汉翔公司提供的资料中,出现经国号战机挂载“天剑二A型”反辐射导弹,以及“万剑”遥攻武器的照片。根据汉翔公司揭露的照片显示,“万剑弹”是一种以涡轮喷气发动机为动力的远距离空地武器,采用子母弹战斗部,可以用于破坏敌人机场跑道。台媒体称“万剑弹”外形与美军现役的AGM—154联合遥攻武器(JSOW)接近,知情人士指出,由此可知这项新武器获得技术协助的来源。据指出,“万剑计划”是“中科院”近年来持续研发的新式武器,军方内部称为“机场遥攻武器”,改变过去战机挂载子母弹攻击机场必须飞越目标的传统战术,拥有动力的“万剑”子母弹,可在机场远方投弹,随即由导弹自行飞往目标发动攻击。导弹一次能撒放数百枚的“次弹械”,根据不同需求设定引爆方式,有的设定成一落地就引爆,可在最短时间内破坏机场跑道,或是设定时间间隔,引爆次弹械,短则10秒,长则30秒,能让敌方机场人员无法在最快的时间内修护跑道,达到延迟敌军反制效果。“万剑弹”导引部位结合微电脑与陀螺仪,能对攻击目标的坐标等要素进行修正。台湾军方相信,“万剑弹”应具视距外攻击能力。但这些性能遭到了广泛的质疑。
2005年1月,台媒体称,由于年度国防预算额度持续下滑,空军经费又比去年减少,加以飞行员人数不足,台空军计划分阶段封存部分幻影2000与 IDF战机。据了解,军方与达索公司在去年11月已经完成使用塑料材料薄膜封存单架幻影2000战斗机一年的试验,效果获得肯定。报道称封存数量,军方内部传出10架幻影2000、30架IDF的信息。消息传开后,空军官员对此表示,由于刚完成封存试验,测试报告都还没有提出,无法具体决定封存的战机架数;而任何有关封存战机以及封存数量的报道均系臆测或传言。另有消息称,空军二代战机总数达340架,加上还有90架F-5E,合计主力战机达到430 架,但战斗机飞行员数量与战机的数量一直无法完全配合,因此“座舱比”偏低,使得空军不得不研究封存战机,以待后来分批分年服役的可能性。
2005年12月,台湾计划在今后3年大规模生产"雄风-2E"对地攻击导弹。据台湾"中山科学技术研究院"的一份内部刊物称,已经为大规模生产"雄风-2E"申请拨款20亿美元。在克服推进和制导方面的问题之后,"中山科学技术研究院"在2005年6月在台湾西南海岸的九鹏导弹试验场对"雄风-2E"导弹进行了飞行试验。试验中,导弹完成50圈的试验模式飞行,飞行总距离为500千米。"雄风-2E"发射时采用固体推进火箭发动机,飞行途中切换到涡轮喷气发动机;长6米,弹径50厘米,重1600千克;速度800千米/小时,载荷400~450千克,最远射程1000 千米,固定发射可覆盖上海和香港,若从舰艇或飞机上发射,还可攻击大陆纵深目标。目前台湾也在考虑为P-3C"猎户座"飞机加装该型导弹。据媒体报道,目前"雄风-2E"不依靠"地形等高线匹配"雷达制导,而是采用惯性与GPS综合制导。由于美国可能拒绝台湾使用GPS制导系统,因此台湾最终将为"雄风- 2E"研制和加装"地形等高线匹配"制导系统。2006年和2007年,台湾将生产小数量的"雄风-2E"用于试验,并将完成目标瞄准数据以及构建中国地形的数字文件的工作。一旦试验完成,台湾将大规模生产500枚该型导弹,届时,台军还将成立导弹司令部。但有内部消息传出,导弹飞行的周长远不足10千米,而且导弹的飞行状态并不好,燃料耗尽后几乎是垂直地坠落了下来。(WuqI.tTCX.net)
2006年11月,BAE系统新型32位数字飞行控制计算机近日已安装在IDF C/D型战斗机上。新的飞行控制计算机比原有的16位计算机在处理速度和控制能力方面有较大提高。自1985年以来,BAE系统公司与台湾汉翔公司合作制造了全天候、多任务“经国号”战斗机,飞行控制系统已经改进过几次,最近的一次开发合同是在2002年授予的。新的计算机处理速度更快、计算能力更强、可靠性更高,而且易于和飞机上的空中数据、航空电子系统以及平视显示器进行集成。台湾空军计划使用该型计算机升级现役的“经国号”并在新造的飞机上使用。升级飞行控制系统是整个飞机系统性能升级的一部分,后者主要包括提高探测距离、提高雷达目标采集能力、增强火力和改进飞行控制等内容。由WUQi.tTCX.nEt编辑
2007年3月,民进党当局的“去蒋化”动作近日动到了台军的武器上,据台媒报道,台军“经国号”战斗机,在推出改良机型时被陈水扁“正名”,以动物名字“雄鹰”来代替。据报道,“经国号”战机是以战机计划主导人、台湾前领导人蒋经国的名字来命名。“经国号”二代战机升级代号为“翔升计划”,主要提升航电系统,并于2006年10月4日首次试飞成功。“经国号”二代机升级后,将不会再使用“经国”的名字,陈水扁决定用台湾保育类动物熊鹰的谐音“雄鹰”来为新战机命名。
2007年3月,台湾推出了其本土防御战斗机(IDF)的一种双座型机。2架原型机中的第一架飞机的飞行试验已于去年10月开始。第2架原型机是C/D升级型的双座型,其研制工作于2001年开始。IDF采用电传操纵,由台湾航空工业发展中心(AIDC)制造。新C/D型机安装了一台新的、由BAE系统公司制造的数字式地形跟随飞控计算机,计算机处理能力增强。新机相对A/B型的其他升级还包括增加了内部燃油储量,加强了起落架,增大了武器载荷,升级了雷达、平视显示器、任务计算机和电子对抗装置。1999年A/B型在制造了130架后停产。AIDC希望在 2008年开始C/D型的批生产。
在《IDF之父——黄孝宗的人生与时代》一书中提到,“IDF最主要的任务是保卫台海的领空,掌握防御区域内的空中优势。所以IDF武器的系统设计属于一种‘空优战机’型。设计上优先考虑:紧急升空拦截的速度,飞行操作反应灵敏度,先进的空对空导弹以及电子系统,具有不论任何角度都能发射导弹,击落敌机(“天剑Ⅰ”型导弹)以及最先进中程超视距和射后不理的作战能力(“天剑Ⅱ”型导弹),具有全天候作战及高空俯视低空来袭敌机的能力等需求。同时面对现实的国际情况,为了要尽量争取国外政治和技术上的协助,IDF在设计上不过份强调远程作战和攻击性的能量。”(WUqI.tTcX.net)
换句话说,IDF的原定设计目标其实是一种近程制空战斗机,或者说,和早期型的米格-29相似。从设计特点来看,IDF的设计人员确实是在向着这个方向努力的。Wuqi.Ttcx.net天天查询编辑
正式服役后的IDF战斗机的编号为F-CK-1A/B(A为单座,B为双座),但在大陆,仍习惯性的将其称之为IDF——Indigenous Defence Fighter,即“自制防御战斗机”。而在这3个英文词汇中,Fighter的含义无需讨论,Indigenous基本是句空谈——对一种从总体设计到发动机、武备、雷达航电等各个关键子系统基本上都来自于技术援助或直接进口的战斗机而言,“自制”的提法几乎就是一种讽刺!事实上,在I、D、F三个字母中真正具备重大意义的只有一个“D”——defence,防御!wuQI.ttcx.NeT编辑
美国的对台政策可以用下面这8个字来形容——不统不独不战不和,也就是竭力让两岸维持现状以互相制衡,体现在军事上就是通过适度的军援以保持两岸的军力平衡。正是从这种维持平衡的角度出发,美方在援助台湾开发IDF的同时,就已经给该机作出了明确的定位——1种具备较优秀空战能力,但缺乏远程攻击能力的纯防御性战斗机。用美方的话讲,就是该机的航程不可超过F-5E,对地攻击能力不可超过F-16。注意,这里的F-16指的是最早的F-16A型。
在双方合作之初,通用动力就根据美国当时已经完善的第三代战斗机理论,为IDF确定了重点强化中低空机动性而非高空高速性能的设计思路,并大量借鉴了其在F-16研发过程中取得的技术成果,IDF在总体设计上所采用的边条翼布局和翼身融合设计,肋部进气,单垂尾等都依稀可以看到F-16的影子。仅从气动布局方面讲,IDF已经达到了第三代战斗机的标准。(TtCx.net)
IDF的航电和武备也达到了当时的先进水准,为避免过分刺激中国大陆,美方在为IDF提供航电、武备、动力等关键子系统的过程中尽量避免选用美军的现役型号,所提供的设备基本以美国军方用作技术储备的为主,或者采用“合作研发”的名义在现有型号的基础上为台湾量身定做。但并没有进入美军服役并不意味着着技术水平低,以火控雷达为例,IDF上装备的“金龙”-53脉冲多普勒雷达实际上就是通用电气为诺思罗普F-20“虎鲨”研制的AN/APG-67雷达的台湾版本。该雷达虽然不是美军的现役装备,但却具有维修简单、可靠性高等一系列优点,对空/对地功能均较优秀,整体性能和F-16A/B上的AN/APG-66相当。除了火控雷达外,IDF上所采用的APX-113(V)敌我识别系统、ALR-85(V1)威胁告警设备、ALE-47无源干扰系统等设备,要么是美军的现役装备,要么就性能相当美军现役装备相当,该机的座舱布局也采用了当时流行的“一平双下”的布局,人机功效颇佳。在武器系统方面,IDF采用了一门美军战斗机标配的M61A1型20毫米加特林机炮,以及台湾“自行研制”的“天剑”-1型近距格斗弹和“天剑”-2型中距拦射弹,这两种导弹基本上可以看作是美制“响尾蛇”和“麻雀”导弹的台湾版本,“天剑”-1的主要性能已经不逊于美军装备的AIM-9L。关于“天剑”-2,从目前已经公开的资料判断,该型导弹采用了摩托罗拉公司提供的主动导引头,整体性能应和美军装备的AIM-7M“麻雀”接近,但可靠性要差些。可以认定,IDF的武器系统起点是很高的。Wuqi.Ttcx.net天天查询编辑
总体来看,IDF战斗机在气动布局、航电和武备上均接近F-16A,但在关键的动力系统上,IDF和F-16却有着明显的差距。正如前文所讲,美方要为台湾量身定制的是一种缺乏攻击能力的“防御性”战斗机,而这种“防御化限制”在技术层面则集中在了IDF的动力系统上。在合作之初,通用动力就很干脆的拒绝了台湾方面采用F404型涡扇发动机作为IDF动力的建议,并为其选用了美国加雷特公司的TFE-1042-70加力式涡扇发动机。仅从发动机本身的角度讲,TFE-1042-70不但无可指摘甚至还堪称优秀,该发动机是严格按照美军标和军用发动机设计规范设计的,并采用了全权限数字电子发动机控制系统、单元体结构设计等先进技术。时至今日,该发动机仍是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小推力涡扇发动机,美军也为该发动机赋予了F125的正式编号。从IDF的实际装机使用情况看,TFE-1042-70的故障率低,易于保障,特别是全权限数字电子发动机控制系统的采用,提高了反应速度,降低了燃油消耗,发动机的瞬间特性佳,从慢车到最大推力只需5秒,有效地提高了IDF的格斗能力。据台湾空军内部使用经验表明,IDF号在中低空、跨音速阶段的格斗能力基本达到了F-16的水准,全面优于大陆空军装备的歼-7和歼-8系列战斗机,甚至在面对苏-27时也可以放手一搏。但在超音速飞行能力上,TFE-1042-70的表现就只能说是乏善可陈,该发动机的最大加力推力只有42.08千牛,对于IDF这样一种正常起飞重量为9500千克的战斗机而言明显偏低。而且因为IDF采用了在轻型战斗机中相当少见的双发布局,增大了飞行阻力,再加上IDF所采用的固定式正激波进气道设计,进一步恶化了IDF原本就不甚突出的超音速飞行性能,使得IDF号基本丧失了进行高空高速截击作战的能力。wuQI.ttcx.NeT编辑
此外,由于材料和工艺的原因,IDF在整个研发过程中一直都受困于结构超重,再加上发动机推力不足,为了保证格斗性能,IDF只能采用减油的手段来保证足够的推重比,IDF的载油系数只有0.21,远低于第三代战斗机0.283的平均值,这种做法直接牺牲了IDF的载重系数和续航能力,IDF的外挂能力只相当于第二代战斗机的水平,最大航程更只有区区1150公里,从某种角度讲,IDF比米格-29更有资格获得“世界上最好的保卫机场围墙的战斗机”的桂冠。
除了技术上的先天不足外,IDF在服役后不久又再度遭遇了来自岛外的政治阻击。1992年,法国社会党政府为缓解国内经济形势以力拼大选,便不惜以牺牲中法外交关系为代价,正式批准了向台湾出口60架幻影2000-5型战斗机的军购合同,同年12月,美国政府也同台湾当局签订了出口150架F-16A/B战斗机的合同——在苏联解体之后,美国和中国之间最主要的一个同盟纽带已告断裂,这也就为美台之间更深层次的武器出口和军事合作打开了大门。对于长期以来一直依靠F-5E/F“虎”式战斗机苦苦支撑的台湾空军而言,幻影2000-5和F-16的到来可谓是“久旱逢甘露”。但对于IDF和开发商汉翔航空来讲,这两份总数达210架的外购战机无异于晴天霹雳,不但IDF总产量被由原计划的250架削减到了130架,IDF在台湾空军中的地位也从老大跌至老三。更为严重的是,随着两型进口战机在1997、1998年先后形成战斗力,台湾空军的经营重点完全转移到了这两位会念经的“外来和尚”身上。在完成了IDF的生产任务后,汉翔航空再没有从台湾空军那里拿到1架战斗机的生产合同,这对于主要依靠政府订货和资金扶持的汉翔航空和台湾航空工业而言无异于釜底抽薪,随之而来的人员流失更进一步戕害了台湾航空工业。武器大全WuqI.TTcX.Net编辑
在2000年民进党执政后,其一系列分裂祖国的举措让两岸之间“擦枪走火”的几率大大增加,而面对快速成长的大陆空军,奉行“以武拒统”政策的台湾当局开始想当然的做起“反制”大陆的迷梦来。但在此时的台湾空军装备阵容中,F-16A/B的对地攻击能力匮乏,幻影-2000-5更是一种纯粹的制空战斗机。和这两种在技术上要受到层层牵制的进口型号相比,同属台湾空军“二代战机”阵容的IDF虽然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但其毕竟是台湾参与研制的战斗机,更是台湾唯一具备独立整合能力的平台。政治氛围的变化又一次将沉寂多年的IDF请上了前台。2001年8月2日,台湾空军正式启动了代号为“翔升”的IDF战斗机的中期改进工作规划,从2001年开始,台湾空军在近6年的时间里,陆续投入70亿台币(约合2亿美元)的研制经费,为IDF战斗机更换了机上部分已经停产的子系统和相关设备,增装了保形邮箱。2006年,汉翔完成了航电系统升级的10005号验证机。2007年3月27日,完成包括机体与航电全部改进项目的10006号验证机也公开亮相,并由陈水扁亲自命名为“雄鹰”。这也就是我们在本文开篇处所提到的F-CK-1C/D型战斗机。
按照台湾媒体的说法,和IDF基本型相比,“雄鹰”扩展了战斗能力和任务范围,已经由“单一的防空战斗机”发展成为了“以制空为主,兼顾对地攻击的多任务战斗机”,总体水平已经不逊于“F-16C/D战斗机”。且不论这样的评价中有多少水分,即便是“雄鹰”真的达到了这样的技术水准,只要美方的口风稍有变动,“雄鹰”估计也难逃一个折戟沉沙的结局,毕竟IDF殷鉴不远,对于奉行“挟洋自重”政策的台湾当局而言,会念经的永远都是“外来和尚”。在IDF的研发、服役和改进过程中,有着太过浓重的政治影响,在所有的第三代战斗机中,恐怕不会再有任何一种型号会像F-CK-1“经国”这样渗透着如此强烈的政治色彩了。也正是因为这种强烈的政治干预,让IDF这个中国人参与研制和制造的第一种第三代战斗机命运多桀,最终只能留下一个黯淡的背影。
IDF战斗机三视图
机长 武器大全 | 14.48米 |
机高 | 4.42米 |
翼展 | 8.60米 |
机翼面积 | 21.00平方米 |
使用空重 (TTCX.NET) | 6486千克 by ttCx.Net |
机内燃油 | 1950千克 天天查询wUqI.tTCX.NET编辑 |
正常起飞重量 (wUQi.TtCx.NET) | 9525千克 |
最大起飞重量 | 12247千克 (TTCX.NET) |
正常外挂载荷 | 907千克(对空) 3901千克(对地) (TtCx.net) |
最大平飞速度 | 1296千米/小时 |
最大限制速度 (TTCX.NET) | M1.8 |
最大爬升率 | 254米/秒(海平面) |
实用升限 (TTCX.NET) | 16460米 天天查询武器大全 |
限制过载 | 6.5G (WuqI.tTCX.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