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大全 武器大全

喀秋莎火箭炮

  • 中文名   : 喀秋莎多管火箭炮

  • 英文名   : Katyusha

  • 国家    : 苏联

  • 研制单位  : 沃罗涅日共产国际工厂

  • 类型    : 多管火箭炮

  • 发射管数量 : 8个发射滑轨

  • 研制时间  : 1938年

  • 服役时间  : 1939年

  • 前型/级  : 填写此处

  • 次型/级  : 安德柳沙多管火箭炮

  • 最远射程  : 7900-8800米

  • 滑轨厂   : 5米

  • 弹径    : 132毫米

  • 弹长    : 1450毫米

  • 弹重    : 42.5千克

  • 初速    : 70米/秒

  • 高低射界  : 7°-45°

  • 水平射界  : 左右10°

  • 齐射数量  : 16发

  • 装填时间  : 5-10分钟

  • 齐射时间  : 7-10秒

  • 运载车速  : 90km/h

  • 主要结构  : 汽车和发射部分

  • 发射部分  : 滑轨床、炮架、回转盘、底架、瞄准装置、发射装置等

目录
  • 1名字的由来
  • 2研制与使用
  • 3后续发展
  • 4战后情况
      武器大全WuQI.tTCx.NET编辑

      名字的由来

      苏联火箭炮之所以被称为"喀秋莎",有两种传说。一说:喀秋莎是一个美丽的苏联姑娘,在二战中参加了对德国法西斯的战斗,后来英

      喀秋莎火箭炮喀秋莎火箭炮Wuqi.TtCX.neT天天查询编辑

      勇牺牲。人们为了纪念她,把苏联红军最厉害的武器火箭炮称为"喀秋莎"。另一说:在火箭炮刚刚研制出来时,为了保密,起了一个与武器完全无关的代号--"喀秋莎",因为这是很多苏联姑娘都喜欢取的名字。由天天查询武器大全编辑

      1941715日,法西斯德国一支部队侵入白俄罗斯的奥尔沙市。下午2时许,气势汹汹的侵略军占领了火车站。大批坦克、装甲车辆就在车站附近稍事休整。坦克手从闷得透不过气的乌龟壳中钻出来。各种车辆在路旁检修、加油。士兵们卸下沉重的武器装备,三五成群地在树阴下用餐、休息。突然,车站旁响起了震天动地的爆炸声。坦克的炮塔被炸得飞向空中。弹药车中弹后燃起熊熊大火,连锁反应般地炸毁了四周的车辆和装备。地上躺满一具具德国鬼子的尸体。残兵败将嚎叫着四处逃窜。

      德军指挥部闻讯大为震惊。情报人员很快搞清了事实真相,是苏军一个炮兵连对德军发动了这次猛烈的火力突击,用刚刚装备的5门火箭炮,一次齐射可发射出80发火箭弹。这种火箭的正式型号为bM13。它的炮架上刻有一个俄文字母К,表明是由共产国际兵工厂生产的。由于红军战士十分喜欢这种威力强大的新式武器,因而用心爱姑娘的名字昵称它为喀秋莎德军则称之为斯大林的管风琴(德语:Stalinorgel)。

      武器大全由wUqI.TTcX.nET编辑

      研制与使用

      喀秋莎初次出征一鸣惊人,然而它的诞生却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早在沙俄时期专家们即已开始火箭推进的理论研究。十月

      喀秋莎火箭跑模型喀秋莎火箭跑模型Wuqi.TtCX.neT天天查询编辑
      革命胜利后,为对付白匪的骚扰,火箭专家设计了利用卡车运载和发射的火箭炮,为了使火箭弹飞行稳定进行了大量实验。1928年的一次实验中火箭弹平稳地飞行了400米。又经过多次改进,火箭炮射程达到18千米。在1939年的对日作战中,火箭弹曾从一架飞机上攻击日军地面部队获得成功。但从地面车辆上发射火箭弹的效果很差。由于发射架装在车上很不稳定,射弹落到目标区的散布范围很大。火箭专家们经过反复琢磨后决定改用一排I字形发射轨。每根钢轨上、下两侧各装一发弹。8根钢轨并列在一起装在可以转动的支架上,便于进行方向和高低变化。原来的发射架向着车辆侧面发射,就像舰炮射击一样,这是造成误差的主要原因。后来改成与车体呈纵向状态,炮手从后面装弹,火箭弹越过驾驶室向前飞行,大大提高了稳定性,发射16发弹只需10秒时间,最大射程可达到85千米。

      斯大林接到研制情况和试验报告后十分满意,下令立即大量生产、装备部队。此时已是1941621日。第二天德军就大举入侵。兵工厂夜以继日赶制出了5 门炮运到前线,初战显威,沉重打击了德寇嚣张气焰。从此喀秋莎大显身手,在反法西斯战场上大放异彩。 WuQI.ttcX.nEt编辑

      不言而喻,火箭炮的名堂全在弹上。苏联火箭武器的研制里程可以追溯到沙俄时代。一战爆发后,苦于飞机装备的武器威力不足,俄国人便想在飞机上安装大威力的航空武器。大口径机枪和机炮的重量和后坐力太大,难以在简陋的战斗机上安装。聪明的俄国工程师想到了航空火箭。但是由于不信任自己的技术,俄国高层未能允许工厂开发航空火箭弹。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很早就在在航天火箭方面投入了很大的精力。1921年,专门研制火箭的第2中央特别设计局成立。不过他们的首要任务是研制合格的固体火箭燃料和发动机。原来苏联工程师试图在炮弹发射药的基础上研制火箭发动机。很快他们就发现这是一条死胡同,随即开始研制专门的固体燃料。经过不懈努力,苏联设计师先后研制出了可以稳定飞行400米的固体火箭,射程1300米的火箭弹,以及РС-8282毫米和РС-132132毫米航空火箭弹。苏联飞行员曾使用РС-82火箭弹在哈拉哈河狠狠地教训了骄横的日本人。而炮兵用的火箭弹时间上就是根据以上这两种火箭弹发展而来的。1938年10月,火箭炮车载实验正式开始,以ЗИС(吉斯)-6 6X4载重卡车为平台。实验车的定向器非常有特色,为了尽可能的多搭载火箭弹,火箭炮共有24条工字型发射轨,上下两排交错排列,每排12条,看上去活像两排篱笆。更有意思的是,发射轨的指向竟与车头方向垂直,且只能做高低调整。也就是说,开火的时候,必须将车身与目标保持90度角,方向调整只能通过车辆转向来实现。不言而喻,这种调整方式所赋予的方向射角的精度是极差的,调整速度也是不可接受的。但是这次试验也证明了采用道轨式发射装置完全可靠,火箭弹的飞行也让人满意。关键性技术的解决使苏联在以后发展火箭炮的路途上一帆风顺。

      1939年3月,沃罗涅日的“共产国际”工厂8导轨的БМ-13-16试制成功,它的发射架也是工字型的,在上下可分别挂1枚火箭弹。这样БМ-13总共可以携带16枚М-13(РС-132的改进型)132毫米火箭弹,发射架拥有左90度-右90度的方向射界。苏联军方随即对其进行了各项严格的测试。测试结果表明,БМ-13特别适合打击暴露的密集敌有生力量集结地、野战工事及集群坦克火炮。由于БМ-13是自行的,因此也适合打击突然出现的敌军以及与对方进行炮战。不过由于火箭炮发射时,烟尘火光特别明显,且完全没有防护,因此它不适合在敌炮火威胁比较大的地域里作战。

      1940年,БМ-13已经试生产了6门,1941年军方又订购了40门,到了6月份,又增加了17门的定货。1941年6月17日,БМ-13向国防人民委员铁木辛哥元帅、总参谋长朱可夫大将以及军械人民委员乌斯季诺夫进行了成功地发射表演。6月21日,苏德战争爆发的前夜,在БМ-13的定性测试尚未全部完成时,苏联政府作出决定,全力生产БМ-13火箭炮及М-13火箭弹。6月28日,苏军决定组建一个БМ-13特别独立火箭炮连。30日夜,头2门火箭炮开到了驻地。第2天,炮兵连正式成立。

      当时只有7辆试生产型的БМ-13,3000发火箭弹,连长是36岁的伊万·安德烈耶维奇·费列洛夫大尉。经过1个多星期的应急训练后,全连已经熟练的掌握了火箭炮的操作方法。由于极端保密,连炮兵连的人员都不知道火箭炮的正式名称。但是炮架上有一个К字(共产国际工厂的第一个字母),便爱称其为喀秋莎(Катюша)。这个名字后来不胫而走,几乎成为红军战士对火箭炮的标准称呼。7月上旬,独立炮兵连被编入西方方面军,来到了危如累卵的斯摩棱斯克前线。7月14日,7门喀秋莎隔着奥尔沙河,发射了112枚火箭弹,打击了对岸德军占领的火车站。为了避免遭到德军炮火袭击,费列洛夫连没有再次装填,匆匆撤出了阵地,而对于德国人来说,这还只是个开始。在此之后,费列洛夫连躲过了德军的空中侦察和炮兵观测队,在斯摩棱斯克,在叶尔尼亚,用自己愤怒的齐射,毫不留情地教训了法西斯侵略者。德军上层命令不惜一切代价,找到苏联火箭炮的发射阵地,最好俘虏他们,不行就全歼他们。但是德国佬的每次行动都是白费工夫。(tTCx.NeT)

      1941年10月初,德军发起了进攻莫斯科的台风行动。10月7日夜,正在行军的费列洛夫连在斯摩棱斯克附近的布嘎特伊村不幸与德军渗透的先头部队遭遇。炮兵连沉着应战,炮手们迅速架起火箭炮,其他人员则拼死挡住德军的冲锋,为火箭炮的发射争取时间。在打光了全部火箭弹后,为了不让秘密落到敌人手里,苏联炮手彻底销毁了7门火箭炮。由于发射火箭弹和销毁火箭炮耽误了时间,炮兵连被包围。在突围过程中,包括连长费列洛夫大尉在内的绝大部分苏军官兵牺牲。苏军的第一个火箭炮单位就这样结束了战斗历程。后来费列洛夫被追授一级卫国战争勋章,家乡里配斯特和奥尔沙的几条大街被命名为费列洛夫街。1995年6月21日,根据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签署的第619号总统令,费列洛夫被追授俄罗斯联邦英雄称号。

      1941年6月30日,沃罗涅日的“共产国际”工厂开始批量生产БМ-13火箭炮。7月23日,首批批量生产的火箭炮顺利地通过了测试。从此,喀秋莎开始大规模生产并迅速装备部队。“喀秋莎”底盘的后部,有2个手动的千斤顶。发射时,炮手要把它放下,以保证发射平台的稳定性。发射装置位于驾驶室中,由炮长操作,也可以通过电线连接,由连统一发射。初期的БМ-13一般编为独立迫击炮营或连(为了保密,不用火箭炮的名称),主要用于堵口子。堵住了就用火力支援步兵反击;堵不住则可以利用良好的机动性能撤退。后来,苏联人在实战中发现,БМ-13在泥泞路况下的越野机动性不够,便想开发一种履带式的火箭炮。但是,能够搭载132毫米火箭发射架的履带底盘只有Т-34和КВ。显而易见,在当时急需坦克的战况下,炮兵是不可能获得这些底盘的。无奈,他们只好选择了过时的Т-40水陆坦克底盘,安装了БМ-8-2424联火箭炮发射器。БМ-8火箭弹则是由РС-82 82毫米航空火箭弹改进得来。不过Т-40在1941年秋已经停产,车况和数量都远不能满足要求。所以定型生产的БМ-8-24是以新的Т-60轻型坦克为底盘的。БМ-8-16的威力比БМ-13小,射程也近些,不过它的机动性更好,火力密集度更高,适合打击近距离的敌有生力量和轻型野战工事。此外还有一些安装在斯大林СТЗ-5拖拉机上的БМ-13和БМ-8-24火箭炮。不过,拖拉机的行驶速度实在太慢,这些笨家伙在机动作战中根本无法跟上部队,因此它们同样没有定型批量生产。这些乱糟糟的火箭炮反映出了苏联当时面临的近乎山穷水尽的境地,不惜一切代价寻找可以用的底盘。

      因此,1943年以后生产的火箭炮几乎都是以通用GMC 卡车为底盘,这种型号的火箭炮改称БМ-13Н。不过由于绝大部分的БМ-13都是以通用GMC为底盘,所以后来БМ-13Н就统称为БМ-13。苏军还在美国卡车底盘上生产了БМ-8-36 36联装БМ-8-48 48联装和БМ-8-72 72联装火箭炮。

      1943年2月。苏军取得了斯大林格勒会战的伟大胜利。1531门喀秋莎在战斗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为了对付德军的坚固火力点,苏军投入了刚刚研制成功的М-31-4火箭炮。这是固定简易的火箭炮。发射М-31 310毫米火箭弹。她所发射的М-31是一种超口径火箭弹,战斗部的口径是306毫米,后部发动机的为152毫米。战斗部装药重达达28.9千克,可以摧毁战争后期德军的坚固火力点。1944年,近卫火箭炮兵通过修改“喀秋莎”以适应这种巨大的火箭弹,产物就是БМ-31-12 “安德柳莎”12联装自行火箭炮。БМ-31火箭炮在布达佩斯、布拉格、柯尼斯堡和柏林等城市攻坚战中发挥了巨大的威力。1944年7月17日,在Налючи附近的战斗中,苏军投入了12门“安德柳莎”火箭炮对德军进行了144发齐射,对负隅顽抗的德军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在柏林战役中,威力巨大的“安德柳莎”火箭炮用作直瞄火力,给于德军巨大的杀伤,在最终攻克国会大楼的过程中,苏军调集了89门B-4榴弹炮、BR-5重炮、ISU-152突击炮以及安德柳莎火箭炮几乎将街区夷为平地。

      苏联总共生产了2400门БМ-8系列,6800门БМ-13系列和1800门БМ-30系列火箭炮。其中有3374门是装在卡车上的。到战争结束时,苏军已拥有7个火箭炮师,11个火箭炮旅以及38个独立火箭炮营,一大半的火箭炮都是БМ-13。苏联红军的火箭炮部队已经成为整个炮兵中最具威力的部分。

      1941年底,苏联曾经研制了线导的M-13CH火箭弹,具体技术数据不详。估计由于难度太大放弃了研制。

      由于前线对装备火箭炮的呼声越来越高,苏联还在3轮摩托车和摩托雪橇上搞了一种奇特的БМ-8-12 12联火箭炮。不过在摩托车上的火箭炮发射稳定性实在太差,所以它并没有定型批量生产。开始组装的少量БМ-8-12参加了莫斯科保卫战。还有一种装在重机枪枪架上的M-8-66联火箭炮也曾经参加了莫斯科保卫战。武器大全

      1942年秋,苏军和德军在高加索地区展开激战。由于高加索地域是山地,苏军的火箭炮开不上去。而前线部队又需要火力支援。苏联人又紧急开发了一种山地型喀秋莎——БМ-8 8联火箭炮。БМ-8-8由3个模块组成,总重68千克(不含弹),每个模块重22-23千克。因此,只要3个人就可以携带1门,非常适合山地作战。不过等到火箭炮正式装备部队时,已是1943年初。此时的德军为了避免被包围,正积极从高加索撤退。苏联的山地喀秋莎只装备了2个独立营,没有能够发挥大的作用。由于后来的战斗主要是在平原上进行的,山地型喀秋莎火箭炮很快停产了。WuQI.ttcX.nEt编辑

      后续发展

      by WUQI.TtCx.NET

      BM-8火箭炮的研制过程因为有BM-13的现成经验,花的时间要短许多。BM-8使用的M-882毫米火箭弹(前称RS-82),最早生WuQI.ttcX.nEt编辑

      喀秋莎火箭炮喀秋莎火箭炮由WuqI.tTcX.Net编辑
      产的型号是36管的BM-8-36。与BM-13-16一样,它也使用吉斯-6卡车和英美军援的车型,后又研制出BM-8-48M-882毫米火箭弹的杀伤力与苏军82毫米迫击炮弹相当,最大射程5.3公里。BM-8系列车种一直生产到1945年,在战争中也发挥了重大作用。

      82毫米和130毫米火箭弹获得巨大成功后,苏联继续开发口径更大的火箭弹。19426月,科布雷萨工厂的总设计师路德尼斯基完成了口径300毫米,弹重72公斤的M-30火箭弹的开发任务。M-30火箭弹的弹头为半圆形,装药量是M-136.3倍,达到28.9公斤,但射程很短,只有M-131/33公里)。M-30火箭弹放置于木制弹架中,由钢架支撑,电子点火,操作简单,隐蔽性强,杀伤力巨大,曾有彻底消灭德国一个步兵营的惊人战绩,一时传为美谈。该弹种参加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1943年夏天的库尔斯克战役后,苏军利用M-30火箭弹研制出BM-31-12火箭炮。原型车使用木制弹架,携弹量6发,生产型改为钢管焊接弹架,携弹量增至12发,上下两排排列,射程达到4.25公里,平台仍是吉斯-6和美制US-6并用。BM-31-121944年下半年起,配属给支准备反攻德国本土的部队,生产数量不祥,根据194551日(苏德战争结束前)登记在册的数量,共有1047辆。by WUQI.TtCx.NET

      战后情况

      战后是苏联火箭炮的大发展时期,它的口径不断增大,发射装置也有了相当大的改进,管式和方筒式取代了轨道式,射程甚至可以武器大全

      多种类型的火箭炮多种类型的火箭炮
      达到100公里。

      最值得一提的,是BM-21火箭炮(也称"冰雹"),该炮于60年代装备苏军摩步师和坦克师,还大量装备东南亚及前华约各国,我国也进行了仿造。这种火箭炮对世界各国火箭炮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BM-21火箭炮是前苏联研制的122毫米40管自行火箭炮,因性能先进而名扬天下,先后生产2000多门,畅销50多个国家。BM-211964年起装备前苏军最主要的前线火炮,各甲种摩托化师装备1个营,每营18门。早期的BM-21采用乌拉尔-375型载重车为底盘,最大时速70公里,以后改用4*4轮式越野车,最大速度达到85公里/小时。BM-21可在18秒内发射40枚火箭弹,全营齐射能发射720枚火箭弹或化学弹,总重量48吨,超过美国陆军师全部身管火炮一次齐射量。直到目前为止,这种火箭炮仍然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炮兵的标准装备。

      BM-21火箭炮之后,BM-22(又称"飓风")于1987年开始装备部队,主要装备师级以上炮兵部队。口径为300毫米,采用前苏联火箭炮的传统布局,12支定向管排列成II型,左右各四管,上面一排有四管。每支定向管长达8米,底盘为MA3-5438*8卡车,拥有较高的机动性。整个作战系统全重43吨,共有四名乘员。

      "飓风"安装有自动装填机,发射完火箭弹时,装填手可利用机械式装填系统从MA3-7313型弹药补给车上快速将12枚火箭弹装到定向管内。最大射程达70公里,是当时世界上射程最远的火箭炮。车上装有自动化火控系统,包括弹道计算机,无线电传输系统和自动定位系统。每个火箭炮连还配有一辆射击指挥车。接到目标数据后,定位系统自动测出相对位置,火控电脑计算偏差,数据送至发射控制系统。火箭弹在飞行初段使用简易惯导技术,能自动修正飞行。"飓风"使用高爆字母弹长7.5米,重800公斤,内装7275毫米子弹头。一门火箭炮一次齐射可发射864枚子弹头,覆盖60万平方米地域。WuQI.ttcX.nEt编辑

      苏联的火箭炮长期以来一直影响着全世界火箭炮的发展方向。二战时期英、美、德等受苏联的影响也相继开发出了自己的火箭炮,德国有150毫米、280毫米等口径的火箭弹。发展出了SdKfz4型伴履带式42毫米自行火炮;英、美两国则在M-4A1中型坦克上加装火箭发射架成为复合型武器,他们甚至在水陆吉普上也装上了火箭发射器。战后,火箭炮仍然是各国军队的宠儿,如:美国的M-270、德国的拉尔斯,等。甚至工业不发达的朝鲜都有自己的金策火箭炮。

      在车臣战场上,俄军使用的龙卷风火箭炮,发射的火箭弹重达800千克,最大射程达到70千米。它采用了先进的制导技术,在发射管上装有一个黑匣子 ,可为每发弹自动编制程序。弹上的燃气发生器可根据指令产生高压气流,不断修正火箭弹的飞行方向,使它的命中精度提高了3倍,因而被誉为目前正式列装的武器中射程最远、威力最大、精度最高的火箭炮。据最近报道,俄罗斯还在研制一种专用于战场侦察的火箭弹。它的中部和尾部装有折叠式弹翼,飞到空中张开弹翼便成为一架无人驾驶侦察机,可从9千米高的空中摄下目标图像后传到指挥中心。威力巨大的龙卷风火箭炮配上先进的无人侦察机,将在21世纪战场上再放异彩。

      武器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