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全重 68吨 乘员 5人 前苏联的IS-7坦克全长(炮向前) 10000毫米车体长 7380毫米宽 3400毫米高 2480毫米车底距地高 450毫米主武器 1门С-70 53.7倍径130毫米加农炮,130毫米穿甲弹丸重30.7千克,初速1000米/秒,在1000米距离上可以击穿280毫米厚的垂直钢装甲板弹药基数 第一次设计 26发 最终 30发辅助武器 2挺14.5毫米КПВТ机枪 备弹1000发 6挺7.62毫米СГМТ机枪 备弹6000发装甲防护车首前上装甲 192毫米 倾角60度车体侧面 182毫米 倾角45度炮塔正面 305毫米 倾角30度发动机 M - 50T 12缸V型水冷4冲程柴油机功率1050马力(772千瓦)最大公路时速 59千米/小时最大公路行程 300千米过垂直墙高 1.5米最大爬坡度 30度单位压力 0.9千克力/平方厘米电台 10-РК-26
IS-7的基本构造与苏联传统重型坦克的相差甚远,沙什穆林在不到4年的时间里,就能设计完成这种近70吨重,集“高机动,重火力和重装甲”于一体的重型坦克,其高昂的斗志和充沛的精力令人感到惊讶。在IS-7的研制过程中,科京设计局也得到了当地海军研究所的大力帮助,其中IS-7由海军1050马力船舶柴油引擎提供强大动力,而由海军130毫米驱逐舰主炮改制的大口径坦克炮的威力在苏军坦克炮中无人可比,因此IS-7的研制成功,与列宁格勒州、市党委之间的友好关系密不可分。IS-7的成品现存只有库宾卡坦克博物馆里唯一的一辆,苏联当年究竟生产了多少辆IS-7,如今依然是未解之谜,但根据一些资料,仅最初的1946年设计样车就有3辆。
从研制工作一开始,沙什穆林便将坦克的车框和炮塔等外装甲部分,列为增强坦克装甲防御力的研究重点。研制过程中,由于战争结束后研发时间颇为充裕,样车的外装甲部分曾被反复多次制作修改,设计人员颇为奢侈的制作了数个车体及炮塔用于击穿实验来检验其防护效果并选择适当的加工工艺,一辆样车完成测试任务之后也进行了击穿实验来检验防护效果。
实验中苏军使用了自己的122毫米,130毫米和缴获的德军88毫米和128毫米等各型反坦克炮。采用较大口径反坦克炮的原因在于二战中的实战经验以及美苏两国的穿甲力学研究和靶场测试表明,倾斜装甲对传统穿甲弹和被帽穿甲弹的防御效果随弹丸口径不同而差异明显,弹丸口径如果小于装甲厚度将很难击穿倾斜装甲。而大口径穿甲弹对装甲整体结构破坏很大,美苏对虎王的击穿实验中都出现了105~122毫米级别加农炮在正常的直射距离无法击穿虎王车体正面装甲,却能在远距离将虎王的车体装甲“砸”脱焊的情况,在战场上这也属于无法修复的损失,虽然这和德国在生产虎王时饱受战略轰炸和稀土金属来源断绝等困扰而导致虎王材质和工艺较之前的虎1等下降明显有关,但更主要是因为虎王采用的车体外形过于简单,穿甲弹的动能无法被很好的分散转移,因此美苏战后对90~85毫米以下级别的坦克炮兴趣大幅降低,仅在轻型车辆上实用76毫米级别火炮。并且美苏战后设计的新型重型坦克的车体都采用了较为复杂的凸起式正面装甲构型。
最终科京设计局选择了在IS-3上采用过的箭簇车首但形状更加优化,车体侧装甲采用船
型构造,侧下主装甲向下倾斜,外部用薄钢板焊接构成三角形横截面的储物结构来放置随车工具等杂物,而真正的车体侧面垂直面则几乎全被履带和负重轮挡住,这种车体设计在击穿实验中效果良好。在吸取了IS-3由于沿用战时较低的工艺标准而导致装甲焊接质量较低的教训之后, 科京设计局对IS-7的工艺标准定的很高,各样车皆制造水准也颇高,上述努力获得了成功的回报,由图中可见正面装甲,特别是焊缝附近承受了多发穿甲弹攻击而没有被击穿.但这种设计的缺点是占用车内空间较大,并且较高的工艺标准会带来高昂的成本,量产车必须维持和样车一样的高工艺标准,这样在战时就没有简化工艺的空间。这点上不如同时期美国新研制的重型坦克和稍后苏联的279工程使用的铸造车体经济实惠。
由wuqi.TtCX.NET编辑wUqI.ttcx.NET天天查询编辑
发展历史
WUQi.ttcX.NET编辑
发展
尽管IS-3已经拥有了比较完美的坦克三项指标,只要解决了初期生产批次的质量便可以保持战后初期苏联坦克部队的技术优势。但是苏联人依然遵循技术装备发展的原则,一边解决新车的问题,一边研制其下一代替换车辆,各个设计局又开始加班加点,为红色钢铁军团注入新的毁灭之血。一系列的坦克或者怪兽由此诞生。
by tTCX.neT成也萧何败萧何的主炮:
尼古拉·沙什穆林的团队当时研制的,就是这群怪兽中的王者。海军的56-SM型舰炮弹丸重达25.6千克,初速800米/秒,发射被帽穿甲弹在2000米距离上可以击穿203毫米厚的垂直钢装甲板,除了威力惊人之外,作为舰炮特有的高精度也让设计师十分向往。实际上这并不是这种炮唯一一次“上岸”,其更著名的后代便是大名鼎鼎的“远射能手” M46加农炮,这种冷战时期和AK步枪, T-55坦克齐名的大口径加农炮以其出色的射程和精度转战全世界,至今依然是许多国家陆军的炮兵中坚。我国仿制型号为59式加农炮系列,至今依然是解放军的重要炮兵装备之一。
IS7的半自动装填机 然而130mm炮弹却不是一个容易伺候的主儿,同样采用分装式弹药的IS-2按照射击条例操作只有2~3发左右的射速,虽然根据一些战场纪录片,有时IS-2两次炮击间隔只有十几秒,但这明显是车组在战斗中违反条例的应急行为,稍有不慎就会发生致命事故。因此苏联人给IS-7装备了弹夹式半自动装填机,2名装填手只要把药包和弹丸放进装弹机弹药架即可,因此IS-7的射速达到了8发每分钟。一切看起来都很美好,但受制于1945年的技术水平,IS-7的的自动装填机远比后辈 T-64,T-72的全自动装填机庞大,且无法很好的整合进炮塔,为此IS-7的炮塔变得奇大无比,炮塔顶部专门开了一个大型舱盖供拆装和维护装填机使用,再加上厚重装甲所需的重量,IS-7注定会是个庞然大物。实际上,如图所示,IS-7内部空间其实一点都不小,但庞大的130毫米炮弹和装填机占据了太多地方,最终定稿的IS7备弹量30发,而尺寸和IS7相近,主炮及炮弹规格也相近的德国猎虎式重型坦克歼击车备弹量也只有40发,这还是取消了炮塔才达到的,由此可见对于使用传统穿甲弹、被帽穿甲弹的线膛坦克炮而言, 105~122毫米已经是其装车上限,弹重28千克~3
IS7内部结构图 由wuqi.TtCX.NET编辑 4千克的128~130毫米规格火炮的炮弹规格及重量都过高,对于手动装填来说困难重重,只有提弹装弹一体的全自动装弹机才能满足需要,而即使在21世纪初这也属于高精尖技术,尤其是120毫米炮整装弹装弹机在现代主战坦克上也没有被广泛接纳,美国的M1和德国的豹2主战坦克依然是手动装填,这还是重量较轻的高压滑膛炮炮弹。 因此20世纪40·50年代各国那些装备更重的长身管152~155毫米级别加农炮的装甲车辆无一例外被否决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wUqI.ttcx.NET天天查询编辑动力:
众所周知德国的虎王坦克曾饱受发动机动力不足的困扰,为了避免重蹈德国同行的覆辙,也为了更好的打动重视机动能力的苏联军方,为此必须找到一颗合适的心脏。沙什穆林依然打起了邻居列宁格勒海军研究所的主意——最后他的决定是海军轻型舰艇使用的1050马力的柴油机。虽然这种引擎技术上比较成熟可靠,但它本身乃是2台V-2柴油机连接在一起,和在现代第三代主战坦克身上依然属于先进技术的的1000马力级坦克专用柴油机完全不是一回事。由船上车首先需要面对其体积过大的问题,其次是保障其安全工作散热设备,因此需要的车体空间更加庞大(毕竟其实相当于装了2台V-2柴油机)。不过反正炮塔已经很大了,车体大点似乎也理所应当……大型车体配上厚重的装甲,相同的情况我们在德国重型坦克上看到过,技术原理不分国界,IS-7当然不能免俗:虽然没有战前计划中KV-5那100吨体重般夸张,但也接近了虎王的体重——1946年方案自重65吨,最后定稿的IS-7自重68吨。
拜1050马力(772.2KW)发动机所赐, IS-7的单位功率11.3KW/T,与以机动性著称的T-34-85中型坦克的11.5KW/T相差无几,应该说IS-7的动力是相当充沛的,达到了中型坦克的标准,但设计组给IS-7定下了令人咋舌的机动性目标:时速70KM/H!虽然稍后该指标降为比较实际的60公里/小时 ,这是个颇为玩味的数据,因为首先苏联军方从来没有提出过这样的要求(当然,IS-7的火力和防护指标也不是苏联军方要求的),而且对于重型坦克来说,其能伴随中型坦克部队机动已经足够,快得能甩开中型坦克在战场上除了使自己陷于被动之外毫无战术意义。by tTCX.neT
而众所周知,坦克车辆的极速并不是简单的取决于单位功率高低,更主要是取决于变速系统与悬挂系统的设定,而后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预定的使用环境和需求而非机械本身。事实上许多坦克在实验阶段都跑出过不错的极速,甚至一贯被诟病为机动能力不足的虎王也是如此,单位功率比IS-7低许多的虎1更是几乎能和T34,4号赛个车!但正式服役时无一例外,都必须对变速系统进行限制,德国人甚至给已经服役的虎1坦克补加限速器以降低车辆故障发生率。 这些都是因为战场环境和练车场完全不同,必须给动力系统留出足够的余量,使其在一个安全负荷下工作,否则必然会故障连连。苏联坦克长期需要面对严重泥泞的恶劣路面,动力储备通常都较高,更不会在实际使用中如此透支动力系统。
动力测试的目的是验证动力系统设计是否合理,动力分配设定是否合适,在完全发挥发动机和变速系统能力的条件下跑出的极速虽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数据,但和最后进入部队的正式生产车辆却几乎毫无关系,因为最终量产车型的最大速度取决于最后变速器等设备的设定和使用手册的规定,并且各国军队出于装备寿命和经济性考虑以及场地条件限制,在实际操作中极少使用最大速度(就好比许多轿车实际上能开到170码以上的高速,但大部分汽车直到报废也很可能从来没开出过这个速度)
1946年9月8日1号原型车抵达测试场开始测试,2号和3号稍后抵达,同年12月2号原型
1946年军代表参观测试中的1号样车 车开始接受打击测试,虽然装甲在缴获的德军各型反坦克炮(主要是128毫米炮)和IS-7自己预定使用的130毫米炮的打击下表现出色,但整体上260工程的初期实验不是那么令人满意。130毫米炮弹和装弹机使得内部空间太挤了,弹药摆放位置也不合理。遥控机枪塔和同轴机枪占用了不少空间,装填非常困难。极速测试时更发生了严重事故导致一辆原型车损失:加速到59.6KM/H时负重轮胶圈不堪重负自燃导致试验终止,火灾波及了测试用其他设备并最终导致油箱起火,措不及防的实验人员没有事先安排救火车跟随,结果车组只能跳出坦克然后眼睁睁的看着样车焚毁,IS-7能否跑出设计团队最初理想中的70码时速(哪怕只是个实验数据),恐怕没人知道了。
由于IS-7并没有进入装备序列,也没有正式的使用手册,因此设计团队最后决定的实用最大速度也无从得知了。故现存资料都选取IS-7极速测试中发生自燃时所达到的最大速度59.6KM/H为IS7的最大速度,但需要注意这只是试验数据,并非通常T-34,黑豹等坦克资料中所采用的实用最高速度!(其实很多“黑豹”的资料中会完整的引用55码的测试最高时速和48或46码的实用最大速度)考虑到当时苏联中型坦克的最大速度为50~55公里/小时,后来苏联研制的几款重型坦克,例如T-10M, 770工程等的最大速度也在50~55公里/小时左右,IS-7如果进入部队服役,实用最高速度应该也在这个范围之内
我们看看苏军对初期260工程样车的评估报告
:
1946年方案线图 (TtcX.NET) 1)车内过于狭窄致使乘员不得不“前胸贴后背”地工作,严重制约坦克战力的发挥
2)弹药架设计不合理,乘员在搬运炮弹时多次被砸伤
3)机枪太多,机枪盒位置放置不当,战时装弹难如上青天。(wuqI.TTCx.net)
改良:
基于不成功的初期样车上的反馈,设计团队在1946~1948年改进了设计,炮塔和车体都被重新设计,主要目的在于增加车内空间,动力装置的布局也被优化。挤占车内空间的机枪们大部分都被移出车外,变成外置机枪——二战中德军步兵反坦克火力让苏军
最终定稿的1948年方案 天天查询武器大全 (WuQI.tTcX.nEt)坦克损失很大,为此在进入“核大战时代”之前,战后初期设计的苏联新型坦克很多都采用了不考虑在作战中重新装填的外置机枪,例如T-54早期型号等,这种“机枪强迫症”直到核武器成为各国陆军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时才有所缓解。
新的炮塔其实1946年底就被设计出来,虽然外观上和旧方案相比更低矮,但实际上整体更宽,因此内部空间有所增加。遥控机枪塔被移除,并列机枪被移到火炮上方以腾出空间。而车顶的14.5毫米高射机枪在行军时则可以放倒固定。
260工程新炮塔示意图 (wuqI.TTCx.net)车体的变动则更加明显,首先整体放宽,原先如同现代防雷车一样几乎成V字形的车底被改成相对平缓的式样,车内空
2个版本横截面对比 间大大增加,弹药的摆放位置也被优化。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二战中苏联坦克的损失统计里,地雷是名列前茅的主要损失原因, IS-7设计时相当注意地雷的防护,2个版本的车体底部都分2层且呈倒三角结构,悬挂扭杆实际上安装在车舱之外由装甲独立包裹。
由天天查询武器大全编辑修改后的260工程1948年版本和之前的1946年版本其实几乎是两辆完全不同的坦克,连火炮也做了小许改动,炮口制退器都换成了仿照德军128毫米反坦克炮的“胡椒瓶”式样。
空间获得释放之后IS-7适当增加了备弹量,最终定稿型备弹30发,但依然是不足的,其他一些不足也得到了改良。应当说苏联坦克设计部门并没有因为战争结束而降低工作效率,但技术上的复杂外加全新设计的车体让IS-7依然进度较慢,用了3年时间才基本达到实用标准,同时期其他苏联坦克所用的时间要短得多。
最终命运
1949年,苏联军方经过论证,正式表示拒绝订购已经获得“IS-7”正式型号的260工程。数辆样车中只保留了一辆1948年最终定型版本展示于库宾卡博物馆中,而其他样车则被解体或改为其他车辆。一代终极怪兽在正式诞生前的一瞬胎死腹中。没有经历硝烟,没有散播死亡,样车只是静静地成为军事博物馆中的冰冷尸体。
和以往的苏联坦克相比,IS-7是个绝对的异类,其设计思想说穿了是基于德国重型坦克的思路,设计师本人的博士论文则更明显的表明其设计初衷正是基于德国坦克设计师的思路来挑战传统的苏联设计思路:苏联坦克设计界认为坦克的火力和装甲应和动力系统相互折中平衡,火力和装甲配备应以实际需要为考量,而德国人认为装甲和火力应该优先考虑,尽可能的配备强大的火力和装甲而不考虑对手的坦克是否需要这么强的装甲和火力来应对。IS-7与其说是苏联暴力美学的极致,倒不如说是为德国重型坦克设计思路的正名之作更为妥帖。德国的战败让德式重坦的思路戛然而止,德国投降十余年后,分属不同阵营的东西两德虽然获得了重新武装,甚至也开始重新研发坦克,但其思路早已和二战时期的重型坦克毫无关系。 一些德军爱好者仅因为IS-7被一些不专业的军文谬赞为“天下无敌”而对其进行毫无依据的抹黑显然是颇为讽刺的。WUQi.ttcX.NET编辑
而在1946~1949年, IS-7之所以看起来“天下无敌”,其实毫无意外:首先其基于德国重型坦克的设计思路必然导致一个具有重甲巨炮的怪物出现,其次设计师的设计初衷正是要让重甲巨炮的怪物也具备出色的机动能力。因此他完全不受之前其他坦克设计的影响,有什么用什么,没有合适的坦克发动机就用海军的发动机,车体的其他设计以满足该发动机的使用为前提,为此不惜设计全新的车体,这和传统苏联坦克循序渐进的设计思路完全倒了个个。而沙什穆林能这么做的前提并不仅仅是科京设计局出色的人脉关系, 更主要的是他具有战争中苏联和德国同行们所不敢奢望的外部条件,充足的时间和资源。其实IS7只是满足了几个特定外部条件后的必然产物,它诞生在苏联也仅仅是因为当时战后初期微妙的国际局势需要苏联这么做而已:当时美苏之间裂痕明显,而苏联虽然拥有当时一流的陆军,但饱受战火蹂躏的国内百废待兴,而美国的生产能力远比德国强大,苏联必须尽可能的保持坦克性能上的优势。这也是苏联官方对260工程以及同时进行的其他数个重型坦克计划给予了极大支持的根本原因。事实上IS-7身上能和之前型号通用的零件都少得可怜,这在战时的德国和苏联是不可能被接受的。其主要性能指标也并非苏联军方所提出,这在世界坦克发展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
事实上,科京设计局作为苏联重型坦克的研发专业户,其作品虽多,但在战后初期其日子却并不好过:首先战时生产的IS-3初期批次受限于战时较低的工艺标准而问题连连,不断有车辆被退回工厂返修,虽然战后批次的IS-3提高了工艺标准和质量,但军方的订购意向已经严重受挫;新研制的IS-4也不是很受欢迎,只获得了少量订单,而采用了大量新技术却没有足够时间完善设计的IS-6不仅彻底失败,更因为散热系统设计问题在实验中发生了大爆炸,颜面扫地的科京设计局迫切需要一个出色的作品来挽回面子,这也为IS-7这个不顾军方性能要求指标的”私货“项目得以一路发展下去的主要原因,至于军方是否会接纳IS-7,从科京设计局慢慢悠悠花了3年才将其定型来看,似乎一开始就没指望能获得订单,结合后来的情况来看,IS7更像是下一代重型坦克(IS8、IS9、T10)的技术验证项目。
苏联军方的顾虑:
许多人为IS-7在正式降生前一刻被扼杀感到痛惜:它拥有德国重型坦克令人印象深刻的坚甲巨炮的同时还有苏联坦克出色的机动能力,战后借鉴了德国,美国的先进技术让苏联坦克大大改善了工艺,和平时期宽松的条件也让苏联人可以精心制造装备,这一时期生产的许多苏联坦克甚至连铸造炮塔表面的不平都被仔细的打磨干净……
(TtcX.NET)看起来苏联有足够的精力和金钱来装备已经初步完善了的IS-7,而在1946~1949年的欧洲,老对手德国已是各国占领下的一片废墟,那些永远留在了绘图板上的梦幻战车们此刻成为了美苏英法设计师们的桌上的参考资料;法国还在尴尬的搜刮德国坦克维持武装(法军装备了数十辆黑豹,在东南亚的法军则悲催到使用日本遗留89式坦克维持秩序!)战前和战时在重型坦克发展上走了弯路的英国和美国虽然奋起直追,但毕竟缺乏相应技术储备和使用经验,对重型坦克的定位也并不如经验丰富的苏军那样清晰明了,此时他们的新型重型坦克计划,例如1948年开始研制的M103等针对的则是在1945年柏林胜利阅兵式上耀武扬威的IS-3,而M103计划开始时IS-7已经接近定稿等待国家验收了……看起来在战后的第一轮军备竞赛中,IS-7可以让苏联占尽先机,然而苏联军方却依然选择了拒绝。
重量和尺寸(WUQI.tTcX.net)
打造完美无敌战车是每一个设计师的梦想,但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完全无敌的武器,IS-7的主要指标在40年代末毫无疑问是超前的,但是付出的代价也是让苏联军方难以承受的:IS-7太过沉重了。沉重也就意味着昂贵。不但是本身造价的昂贵,还有维护和使用上的昂贵。苏联军方对拒绝装备IS-7的解释中明确指出将近70吨的体重对于长距离运输非常不利,如果装备它的话苏联境内大量基础设施,特别是桥梁都要进行加固改造,对于刚经过4年战火蹂躏,百废待兴的苏联来说这是无法承受的,另外其实装了2台V2发动机的IS-7车体较宽,对铁路运输也是个考验。(wuqI.TTCx.net)
核武器的威胁(tTCX.nEt)
一些俄文资料例举了苏联军方另一个拒绝装备IS7主要原因:核武器的威胁,在苏联军方验收IS-7的1949年,东西方冷战正式开始,苏联自己的核武器也试爆成功,对于核武器对未来战场的改变,在当时而言美苏军方都在激烈论证之中,一种在苏军中占了主流的观点认为, 核武器将大量消灭坦克部队,坦克部队的消耗将比二战中更大且战损装备回收修复率更低,因此装备基于二战经验设计的IS-7是不合适的。事实上也差不多,当时未意识到核武器过度的杀伤力和全人类都无法承受的核冬天效应的美苏两国只是将核武器视为一种新型弹药,正挖空心思把核弹装上一切可用的常规装备:核大炮,核地雷,核迫击炮甚至核无后坐力炮等现在看来无比疯狂的装备当时不少甚至都装备了部队。如果50~60年代美苏开战,那几乎肯定以对峙在德国境内的美苏两军精锐单位互射核武器开场!重建中的德国会被更彻底的炸成平地,驻扎在德国的美苏大军的下场自然好不到哪里去。而驻德苏军集群作为最优先配备新式装备的部队,IS-7如果装备部队自然将首先配置给他们,损失惨重是意料之中的。
加工复杂,无法简化生产,人员培训成本高(tTCX.nEt)
IS-7这样的重型坦克加工难度太大,必须维持较高的工艺水准才能保证装备质量合格,无法在战时简化工艺提高产量,这样连快速补充战损都很困难,形成规模优势就更难了,在当时苏军的作战理论中,重型坦克是构成陆军突击矛头的重要主战装备,单车性能再高,如果只能像虎王那样断断续续累计生产几百辆对于整个战局而言毫无助益。此外IS-7只能交给精锐车组精心使用,而即使是如此一旦维护或者后勤保障上出了问题,这样复杂的大型装备也难逃悲剧的命运。对于刚经过了4年血与火的洗礼,见识过苏美德英等国坦克在战场条件下出现的各种问题,并且预计将面临比二战更严峻的战场环境的苏联军方来说,这显然是难以接受的,类似的情况几乎是德军重型坦克遭遇的翻版,德军已经为此付出了血的教训,苏军显然不打算重复一次。而且如前文所述,苏军预计美苏开战时驻扎在德国和东欧的一线部队将遭到对方核武器的优先打击并在己方核武器的开道下突击,装备和人员消耗无疑将是惊人的。
IS-7之后苏联发展了大量应对核战争的装备,更是发展了专门应对核战条件的重型坦克279工程,说明苏联军方对核武器的威胁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虽然后来的研究证明坦克部队并非在核战中无法生存,相反装甲车辆是核战中最能保持战斗力的。但这是十余年之后的事了,对于IS-7而言,它列装的机会已经被剥夺了。WUQi.ttcX.NET编辑
此外战时由于保证弹药供应是压倒一切的优先事务,为了避免调整生产线影响供应,苏联并没有为主流的坦克炮配发新弹种。此外由于长期以来苏联弹药生产中,弹丸重量和装药量的公差较大,导致苏联火炮设计时就必须留有很大的余量以保证使用时不容易发生事故。德军对缴获的苏联76毫米加农炮的改造中就发现其身管大有潜力可挖。战后苏军大力改善的军工生产,提高生产标准,使得用更新弹种,修改药室的办法来挖掘现有火炮潜力成为了一种更经济实惠的选择。苏联最后的重型坦克T-10M就使用D-25T 系列122毫米炮的发展型号。实际上, IS-7并非苏联唯一一个采用130MM主炮和自动装填机的重型坦克方案, 后来的279工程等也采用了类似的配置,但也无一例外的被军方拒绝。
缺乏升级潜力,整体费效比较低由天天查询武器大全编辑
坦克作为一项重要技术装备,其使用寿命在和平年代非常之长,此外作为一种由许多系统组成的综合化装备, 最新最强的坦克所采用的各项技术往往都只是当时的成熟技术而非高精尖技术,因此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无论诞生时多么强大,几年后也会优势不在,因此必须留有足够的升级空间使其能满足未来的需要。车体的发展潜力尤为重要:车体本身是坦克复杂也是最容易出故障的地方,需要在部队使用中不断的改进完善,完善后还在其基础上加以升级改造能很经济的保持部队的技术水平,而即使研发新型号,大量沿用成熟车体的技术也能让新装备达到实用化的时间大大缩短,在军备竞赛中这是非常重要的。战争后期美国和苏联发展的两种新型中型坦克:M26潘兴和T-44便是最成功的典型,它们打下的基础不仅造就了M48,T-55这样的一代名车,它们底盘的发展潜力直到美苏的第二代主战坦克M60和T-62才算基本挖完(因为T-54/55或59式还有一系列现代化升级版)。战后西德的豹1、豹2系列也是系统化发展的成功范例。而重型坦克往往由于追求全面防护,车重太大,升级改进潜力不足导致的经济性较差, 而IS-7这样没有合适的坦克发动机宁可改变设计去适应舰船发动机,为了给130毫米炮装弹宁可设计个巨型炮塔加装填机的“霸王硬上弓”式设计,升级潜力明显很小,不被军方接纳更是理所当然了。
尾声
IS7被苏联军方拒绝之后,基于IS-7底盘的数个计划,例如261,263工程自行火炮计划也随之下马。在当时,IS7计划对苏联现有技术储备的整合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它成功的将130毫米加农炮,大口径火炮自动装填机,1050马力舰艇用柴油机这些在当时看来没法装上坦克的设备整合了在一起,获得了一款主要性能超出了当时军方实际需要的大型技术装备,在这层意义上,IS7本身也是一项技术储备,在后来苏联研发的其他各型坦克身上,尤其是IS-8也就是T-10,虽然一些不专业的军文声称T10是IS-3的改进版,甚
至说它的车体和IS3一样,但实际上它的车体设计却处处透着IS-7的影子,比起IS-7,IS8除了用了质量更好的装甲钢之外,最主要的不同便是使用了更实用的火炮,因此不必装着大型装弹机和巨型炮塔,也不需要把舰艇柴油机硬塞进车体,除此之外IS-8/T-10与IS-7非常相似,较轻的车重使T-10可以不断接受升级改造,再加上战后宽松的环境带来的工艺水准大幅提升,T10成为了一款非常耐用的装备,在作战部队服役到70年代才被T64等型主战坦克彻底取代,转入训练单位和作为火力点使用的T-10系列直到90年代才全部从俄军退伍,整体经济性非常出色,而如果不是科京设计局在IS-7上的大胆尝试,是不会有T-10这样成功的产品的。因此其实IS7更准确的定义应该是:试验重型坦克。
1960年崇尚核武器和导弹至上论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下令终止了所有重型坦克发展计划,因此T-10M也就成了苏联重型坦克的绝唱。岁月如梭,重型坦克的时代就伴随着T-10M和M103的退役走进了历史终点站。而IS-7作为坦克发展史上的一个特例,以其大胆的技术目标和苏德结合的设计思路为坦克发展史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战后初期苏联等国主要重型坦克基本诸元 wUqI.ttcx.NET天天查询编辑 由wuqi.TtCX.NET编辑
坦克世界
IS-7重型坦克在坦克世界中为苏系10级重坦:by tTCX.neT
最大生命值: 2150(tTcX.nEt) | 最大射速(发/分钟):4.38WUQi.ttcX.NET编辑 |
最大穿透力(毫米):325 | 最大装甲厚度(毫米): 240 |
最大杀伤力: 613(WuQI.tTcX.nEt) | 最大速度(千米/小时):59.6 |